如此縝密的安排和深厚的期許,加上早已成為制度的皇家學習內容,成為載淳每天的主要內容,這一切卻讓小皇帝不堪重負,
李鴻藻評價載淳,說他資質平平,不喜歡下功夫學習。
為此,李鴻藻和翁心存沒少費心督促,然而載淳不但不理會,反而對每天的學習內容產生厭煩感,喜歡冶遊、踢球、摜交等娛樂活動,小皇帝還命令身邊太監排演摜交,為此還鬧出人命。
這樣經過幾年的學習,到載淳15歲時,老師們反映他狀態是:「晨讀極不振,勉強對付」。
翁同龢在日記中記錄同治說:看奏摺精神懶散,不願思索,對奏摺上的語句不能完整讀下來,他給小皇帝講左傳,同治也聽得半懂不懂,最後不了了之。
在親政之前,同治皇帝連看臣下奏摺的能力都不具備,這令教他讀書的老師十分憂心,這樣一個資質尋常,好惡逸勞的皇帝,怎麼能擔起振興大清的重擔呢?
親政與大婚
清代皇法,皇帝14歲便可以親政,慈禧為了把持朝政,宣布在兒子17歲時舉行大婚,硬生生將同治帝的親政時間拖後了幾年。
要親政,首先要為皇帝選擇皇后,在當時,蒙古狀元崇綺的女兒阿魯特氏,被認為是最合適的皇后人選,這個女孩相貌平常,但端莊高貴,飽讀詩書,換句話說是一個學霸級才女。
慈安對她十分滿意。
慈禧則中意另一個妖嬈多姿的少女富察氏,希望她可以成為皇后,選後過程中,同治帝一眼相中博學的阿魯特氏,立她為皇后,將富察氏封為慧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