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口誤叫錯一水果名字,後人也跟著錯叫三百年,至今仍然讀錯!

2024-02-07     花峰婉     反饋
5/6
新疆離京城那麼遠,而當時唯一能使用的交通工具就是馬車,如果用馬車運輸到京城,恐怕再快也得需要大半年時間,到時候車上的「鄯善瓜」早都爛掉了。

那麼,要怎麼才能將最新鮮的「鄯善瓜」送到康熙大帝的嘴邊呢?哈密國王又開始犯愁了。

這位聰明的大臣又獻上一計:「我們可以優選一些『鄯善瓜』的種子和瓜苗,把它們移栽到木桶里,埋好我國本地的土壤。

在路上一邊澆水、一邊趕路,這樣一路『種』到京城,等人到了瓜也熟了,這樣就能保證『鄯善瓜』的新鮮了!」

哈密國王聽後喜逐顏開,當即下令著手準備,就讓這位大臣帶隊,將『鄯善瓜』苗和種子運送到京城。

大臣帶著隨從,一路上精心侍弄呵護著這些瓜苗,每天都要翻動桶中的泥土,還要在上面撒水。

大臣吩咐車夫要晚上趕路、白天休息,目的就是讓瓜苗在白天能夠得到陽光滋潤,晚上休養生息,使其口感更佳。

所以,在白天陽光充足的時候,隨從就打開馬車頂棚,讓溫暖的陽光照耀著這些嫩苗。

而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他們就關閉棚頂,讓果實在夜裡吸取著營養,靜靜地生長。

為了保證「鄯善瓜」果實的完美成長,車馬行走時必須保持平穩,既不能顛簸,也不能過快。

當遇到雨雪和暴風等惡劣天氣時,還需要增加保溫措施,將馬車裹得嚴嚴實實,確保這些瓜苗不被凍傷。

在整個運輸過程中,大臣和隨從們細心的照料著瓜苗,不能讓瓜苗和果實受到一點點傷害。

而且在這漫長的旅途中,還需要將那些腐爛的或未成熟的果實挑揀出來,不讓它們影響新長出來的果實。

終於,哈密國的大臣帶著種滿「鄯善瓜」的馬車,在行走了五個多月之後,終於抵達了京城。

不過車上成熟的「鄯善瓜」的數量也是極少,也僅僅長有十幾個,這又是為什麼呢?

因為一是「鄯善瓜」的瓜苗比較大,一個木桶最多也就能容納下兩顆瓜苗。

二是運輸途中一路顛簸,總會有一些瓜苗枯萎死掉,等到達京城後,一輛馬車只能存留幾個「鄯善瓜」。

哈密國的大臣到了京城後,就趕緊將這些「鄯善瓜」呈獻到康熙皇帝面前。

大臣告訴康熙皇帝,「鄯善瓜」素有「瓜中之王」的美稱,不僅吃起來香甜可口,而且又能消暑解燥。

康熙聽了大臣的介紹後,目光立刻就被眼前這些「鄯善瓜」所吸引。

當這些瓜被切開之後,金黃色的果肉立刻呈現在眼前,只見瓜肉晶瑩剔透,水嫩滋潤,還透出陣陣的清香。

康熙皇帝情不不禁的伸手拿起來一塊,仔細的品味起來,頓時只覺得瓜香四溢、甜潤爽口,還給他帶來一股清涼的感覺。

康熙皇帝長在皇宮,什麼樣的山珍海味沒吃過?但是這種「鄯善瓜」,卻還是第一次吃到。

康熙皇帝的臉上洋溢出驚喜之色,他一口接一口地享受著這美味的瓜果,甚至已經忘了大臣所介紹的名字。

當吃了幾塊後,康熙皇帝終於放下手裡的「鄯善瓜」,對著身旁的大臣們說道:「來來來,你們也嘗嘗這哈密國進貢的,叫什麼瓜來的?對了,叫哈密瓜!」

這時的康熙皇帝光顧著吃瓜了,已經全然忘記了「鄯善瓜」的名字,只知道來自於哈密國,於是便脫口而出叫錯了名字,叫成了「哈密瓜」。

據清朝參贊大臣蘇爾德改編的《新疆回部志》記載載:

自康熙初,哈密投誠,此瓜始入貢,謂之哈密瓜。

此時康熙皇帝身旁的大臣們,當然也知道皇帝叫錯「鄯善瓜」的名字了,但是誰又會因為這種小事而去計較呢?

再說了,這些大臣根本就沒必要為了一個水果的名字對否?去糾正皇帝的錯誤,這豈不是讓皇帝當眾下不來台,將來皇帝不得給自己穿小鞋啊!
喬峰傳 • 83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喬峰傳 • 2K次觀看
喬峰傳 • 9K次觀看
奚芝厚 • 2K次觀看
喬峰傳 • 2K次觀看
喬峰傳 • 14K次觀看
喬峰傳 • 1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奚芝厚 • 980次觀看
喬峰傳 • 2K次觀看
畢姣宏 • 2K次觀看
喬峰傳 • 2K次觀看
喬峰傳 • 3K次觀看
奚芝厚 • 2K次觀看
喬峰傳 • 550次觀看
喬峰傳 • 2K次觀看
喬峰傳 • 2K次觀看
奚芝厚 • 1K次觀看
奚芝厚 • 13K次觀看
喬峰傳 • 680次觀看
喬峰傳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2K次觀看
喬峰傳 • 720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