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在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里,大院少年馬小軍拿著父母的保險套當氣球玩,導致自己意外多了個弟弟。姜文用這部處女作,啟蒙了無數少男少女的懵懂青春。
時隔26年,相似的場景出現在藏族導演萬瑪才旦的新片《氣球》中。只不過同樣是文藝片,姜文致敬的是青春,而萬瑪才旦談論的是「性」,是「自由」,更是「信仰」。
萬瑪才旦在專訪中提及,《氣球》的靈感來源於2012年的某一天,他在北京中關村街頭偶遇了一隻飄飛在半空中的紅氣球。由紅色到白色,由氣球到保險套,短暫的幾秒鐘之內,萬瑪才旦抓住了這樣一個意向,並將其與藏地締結關聯,分別創作成了劇本和小說。一直到2018年,這部片子才得到了拍攝機會。
這部耗時8年,歷經波折才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氣球》上映於2020年,是萬瑪才旦的第七部作品。相對於先前以藏人視角拍攝的《靜靜的嘛呢石》、《太陽總在左邊》、《塔洛》、《撞死了一隻羊》等優秀影像作品,《氣球》被公認為萬瑪才旦至今最為成熟的一部作品。
電影全片採用手持拍攝,獨具匠心地描摹了藏族家庭群像,原汁原味地表現了藏地的人文與風俗。最具看點的是,該片以女性為聚焦點,深度探討了靈魂與現實的緊張關係,並對藏族女性的「性尷尬」與「生育困境」做了深刻的反思與探討,回味悠長。
影片《氣球》圍繞主人公達傑一家因為一隻普通的保險套捲入的一系列笑淚交織的家庭故事展開。在激烈的矛盾碰撞中,一部藏地女人的荒唐生育史昭然若揭,給女性的生存、情慾,以至普通人的信仰,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