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哈扎拉人的長相在阿富汗有些格格不入,他們沒有那麼濃密的絡腮鬍,面部特徵比較平坦,皮膚是黃色的,頭髮是黑色的,總之,和中原的中國人沒太大區別。
這在阿富汗的大多數人看來就是異類,甚至阿富汗的法律還曾規定過,男子必須蓄鬚,並且6周要長到一拳,這對於哈扎拉人就不現實了,鬍子的生長速度,豈是人為能控制的?
正是在歷史、宗教、民族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普什圖族對哈扎拉族長期懷有深刻的歧視與厭惡,認為他們是低等民族,不配和「貴族」享有平等的權益,歷史上曾一度對哈扎拉族採取了殘酷的打壓與迫害。
著名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暢銷小說《追風箏的人》,描寫的就是這兩個民族之間的矛盾。
富家少爺阿米爾和僕人哈桑雖然從小一起長大,可謂形影不離,但無論哈桑如何對阿米爾好,阿米爾也覺得哈桑比自己低賤,因為阿米爾是普什圖族,哈桑則是哈扎拉族。
到了現代,雖然這種民族迫害相對少了一些,但根植於阿富汗普通民眾心中的民族情結很難消除。
當美國挑起阿富汗戰爭時,由普什圖族人組成的塔利班武裝是堅定的抵抗派,與美軍作戰,而哈扎拉人則沒有那麼強的抵抗意志,他們對這個總是歧視自己的國家缺少歸屬感。
他們甚至覺得,美國的入侵或許也不是壞事,至少,普什圖族騰不出手來對他們進行打壓了,後來美國撤軍之後,他們總是以自己是中國後裔自居,在一定程度上,或許也是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