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這是唐代著名杜甫所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一句詩,在這句詩中生動形象的描寫了底層百姓在面對嚴寒時的痛苦與無奈。
在古代,尤其是底層的百姓,根本用不起棉被,實際上,在宋朝之前,棉花還沒有在中原普及,直到北宋時期,棉花才開始大批量種植。
那在宋朝之前,人們都是用什麼來禦寒呢?零下十幾度的天氣,底層的老百姓們又是怎麼扛過去的?
花椒泥塗牆
古人的智慧可不是我們能小瞧的,雖然古代沒有像我們現在這樣的高科技,但是他們可以在在住的地方下功夫。
首先是達官顯貴們,不管在什麼朝代,他們自然是不會受苦,楚人在這方面就很有經驗,他們在建造房子時會著重房子的朝向和位置。
大家都知道好的房子應該是「坐北朝南」的格局,楚人便是如此,這樣一來,房子就會吸收到太陽的光照,以達到取暖的目的。
而如果想要更好的取暖效果,可以在牆壁上塗滿花椒泥,花椒其性辛散溫燥,又能驅蟲,塗在牆壁上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但是花椒在古代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普通百姓自然是無福消受的,但對於皇室來說,那就不一樣了。
在漢朝就有一座椒房殿,椒房殿又稱未央宮,是漢朝歷代皇后的居所,因以花椒和泥塗滿牆壁故名椒房殿。
因為太過奢侈,後面人們又衍生出了「椒房之寵」,以表達妃子的受寵程度,晉朝的首富石崇也用過花椒泥塗牆的房子,由此看來,「椒房」確實有很好的禦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