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時代修築長城,看似是華夏各族和游牧民族之間爭奪生存空間,而在大背景下,卻是游牧民族和農耕文明之間的矛盾,秦始皇將長城修築在400 mm的雨量線上,只留下良田,而貧瘠的土地全部劃給了游牧民族。
長城內的土地非常肥沃,雨量充沛,非常適合農耕,而長城之外就完全不同了,這裡的土壤更加貧瘠,降水也更加稀少,是一片荒蕪之地。
而長城的擴建,又進一步加強了兩者之間的對立與矛盾。
在秦被推翻之後,漢王朝延續了秦代的疆域與體系,並且不斷地修建、擴建長城,在漢高祖劉邦時代,漢匈兩國長期交戰。
西元121年,武帝命霍去病帶兵10萬攻打匈奴,並沿河西走廊繼續修建長城,也就是如今所稱的漢長城。
長城從如今的甘肅敦煌開始,沿河西走廊穿過酒泉,張掖和武威,直到甘肅的嘉峪關,連接上了秦長城。
漢代修建長城,除了抵禦匈奴侵擾外,還起著保衛「絲綢之路」商貿要道的作用,漢代也在長城沿線設置了大量的關卡、驛站,用以查驗來往的人員,傳達軍事情報。
從秦始皇開始,每一個王朝都對長城進行了大量的建設,即使是那些以少數民族為主的王朝,也不會停止對長城的建設。
修建長城的作用
春秋戰國是中國從奴隸制過渡到封建時代的過渡階段,諸多文化之間互相學習交融,其大一統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魏,趙,韓,楚,齊,秦,燕,七國在黃河和長江中游展開了兼并戰爭,企圖以一己之力,把整個黃河和長江中游都占領下來,彼此之間攻伐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