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稱呼的變化出於態度的轉變
古代的中俄交往可追溯到唐朝時期。公元7世紀,唐朝與突厥爆發了持續多年的戰爭,最終在李靖等多位名將的率領下,唐軍攻滅突厥,突厥人被迫逃往西伯利亞地區,唐軍與西伯利亞的原住民有了第一次接觸。
之後中國經過朝代興替,唐後五代,最終併入於宋,宋與遼、金對峙,後皆被元所滅。在這些朝代中,對俄羅斯的交往則以元為主,因為此時俄羅斯被蒙古征服,成吉思汗之孫拔都建立了欽察汗國(也稱金帳汗國),羅斯諸公國皆是附庸。
到了17世紀,中俄在西伯利亞屢屢發生戰爭。康熙帝時期,中國和俄羅斯通過尼布楚條約(1689年)首次確定了兩國間的邊界,這才在兩國之間確立了一段時間的和平。
然而,19世紀中期後,中俄之間的關係又開始緊張起來。列強無不欺負大清,清朝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其中最著名就有中俄《璦琿條約》、中俄《伊犁條約》等。
這些衝突導致了中俄關係的破裂,當時的中國人以「老毛子」和「羅剎鬼子」這樣的蔑稱稱呼俄羅斯,抒發自己的憤怒之情。